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9:01:22
这一点,不论中西都概莫能外。
今再说,骨肉归于土,其事显见,但谓魂气归于天,魂气则无不之,这究该如何解说呢?祭义篇正义又有一节说此云: 人生时,形体与气合共为生。而无甯谓后起儒说或多本于道家,此层俟下再及。
选自《中国思想史中之鬼神观》,《灵魂与心》岳麓书社2020年版。子曰:气也者,神之盛也。此一节话,最可注意者,即从讨论魂魄转变到讨论鬼神。此则分别指出人与其他万物之相异。大抵焄蒿有一种温暖义,如人接春夏百物之气,即感其如是。
然至少亦可证在先秦儒家中有此一番见解也。只因其人已死,故不再称之为魂魄,而改称为鬼神。故古者未居成人之年及名位未备者,皆不作谥也。
刖者使守囿,[注]断足驱卫禽兽,无急行。9二书皆出孔门后学,时在东周,而称周为古。以郑玄注古为例,恰可说明这一问题。8《公羊传》僖四年传云: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,西征则东国怨。
周人上法帝喾,立正妃,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,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。三公以下百二十人,似夏时也。
又云诸侯五年再相朝,以修王命,古之制也,杜注云:十一年‘曹伯来朝。《周礼》:国凶札,则无门关之征,犹讥也。是言诸侯不盟,以章有信也,没有人会读出古者不盟,今必须盟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,古者生无爵,死无谥,与《周礼》士为爵,死不谥互相矛盾。
屏之四方,唯其所之,不及以政,亦弗故生也。宣十五年传云:古者什一而藉。此则《周礼》之士田,以任近郊之地,税什一。市廛而不税,[注]廛,市物邸舍,税其舍,不税其物。
25是与《王制》市廛而不税,关讥而不征之法相反也。因此可以说,自经传之文以至于两汉今文经学的解释,经书所载,虽然有先王之法,而且,不同的先王之间,五帝三王,礼乐不同,但是,经书经过孔子删削述作,便成为孔子之法,不管是尧舜,还是殷商,还是文武,都被组合到一套共同的法度之中。
今记之时,士死则谥之,非也。夏则有贡无助,殷则有助无贡。
20 郑注引孟子所云三代税制,夏代一家耕作五十亩而贡五亩,殷代一家得七十亩而助七亩,周代一家得百亩而彻十亩,其实都是什一而税。10 《白虎通》这种直接推论,为汉人解经之精义,盖以经文精简,而解经之要,乃在精简之文中,推出无数原则以为经义。及至汉代,虽遵之义,过于古礼,然亦未有未踰年之君而立谥也。对郑玄来说,古代文献散失极多,典礼不详,本属正常。四、郑玄的古今 郑玄注经的目的,是为经文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融贯性,使经文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得到合理的解释。而其典型的例子,便是郑玄对经典中的古今问题的新辨。
郑注云:九仪,谓命者五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也。称子而卒,皆无谥,名未成也。
而周代之礼,已备于《周礼》,也与五年再相朝不同。也就是说,郑玄用时间性来解决今古文经书的差异性问题,从而塑造出一套以时间性为主轴的经学体系。
3范晔:《后汉书》,中华书局,1973年,第1757页。郑玄把解决问题的枢环,放在古字上。
6 根据《周礼》,诸侯之邦交,相问、相聘比较频繁,而相朝则只有一次。何休注:刑人不自赖,而用作阍,由之出入,卒为所杀,故以为戒。12杜佑:《通典》,中华书局,2017年,第2707、2708页。因此,如非孝、非圣人之言,皆在大刑之列。
楚人以为大阍,谓之大伯。2所引《礼记·祭统》之文云: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,必赐爵禄于大庙,示不敢专也。
但是,如果把《周官》与《左传》纳入经学范围,则出现了另一种制度。进入 陈壁生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郑玄 古今 。
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之言古今者,基本上都是把古理解为价值。陛下宜览镜既往,顺帝之则。
17郑玄注,孔颖达疏:《礼记正义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台北:艺文印书馆,2007年,第504页。16郑玄注,贾公彦疏:《仪礼注疏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台北:艺文印书馆,2007年,第34、35页。郑玄对经传中古的理解,凡与《周礼》无矛盾者,则无特别解释,与《周礼》有矛盾者,则据《周礼》而推为唐虞夏殷之制。14其中如群介、行人都是士这一阶层,可知《周礼》之士必有爵。
而为什么把古确定为殷呢?并非殷制有明文可据。其实,经传之言古,绝大多数情况下跟哪一朝代没有关系,有的甚至对所在朝代也言古,例如《礼记·燕义》云: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。
古之矜也廉,今之矜也忿戾。24 《王制》之税,关、市不税不征,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。
而《周礼》太宰之职,以九赋敛财贿:一曰邦中之赋,二曰四郊之赋,三曰邦甸之赋,四曰家削之赋,五曰邦县之赋,六曰邦都之赋,七曰关巿之赋,八曰山泽之赋,九曰弊余之赋。诸侯相朝之制,《周礼·大行人》有明文可据: 《周礼·大行人》:凡诸侯之邦交,岁相问也,殷相聘也,世相朝也。
发表评论
留言: